計量的歷史淵遠流長。計量的發展與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,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計量的發展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。
1.古典階段
計量起源于量的概念。量的概念在人類產生的過程中就開始形成。人類從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,包含著對事物大小、多少、長短、輕重、軟硬等的思維過程,逐漸產生了形與量的概念。在同自然界漫長的斗爭中,人們首先學會了用感覺器官耳聽、眼觀、手量來進行計量。作為高依據的“計量基準",也多用人體的某一部分,或其它天然物如動物絲毛、植物果實或樂器等。例如,我國古代的“布手知尺"、“取權定重"、“邁步定畝"、"滴水計時";英王亨利一世將其手臂向前平伸,從其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"碼";英王查理曼大帝以自己的腳長為標準,把它定為"英尺"等。可見,計量的古典階段是以經驗為主的初級階段。我國計量工作具有悠久的歷史,在計量古典階段中為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。早在公元前26世紀,傳說黃帝就設置了“衡、量、度、畝、數"五量。尤其在秦朝,秦始皇不僅統一了六國,主張車同軌、書同文,而且發了詔書,統一了國內度量衡,為我國古代計量史寫下光輝的一頁。
2.經典階段(近代階段)從世界范圍看,1875年“米制"的簽訂,標志著計量經典階段的開始。這階段的主要特征是計量擺脫了利用人體、自然物體作為“計量基準"的原始狀態,進入以科學為基礎的發展時期。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,這個時期的計量基準大都是經典理論指導下的宏觀實物基準。例如,根據地球子午線四分之一的一千萬分之一長度制成長度基準米原器;根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密度*大時的質量制成了質量基準千克原器等。
這類實物基準,隨著時間的推移,由于腐蝕、磨損,量值難免發生微小變化;由于原理和技術的限制,準確度也難以大幅度提高,以致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、經濟的需要。于是不可避免地提出了建立更準確、更穩定的新型計量基準的要求。
3.現代階段
現代計量的標志是由以經典理論為基礎,轉為以量子理論為基礎,由宏觀實物基準轉為微觀自然基準。也就是說,現代計量以當今科學技術的*高水平,使基本單位計量基準建立在微觀自然現象或物理效應的基礎之上。迄今為止,國際單位制中7個SI基本單位,已有5個實現了微觀自然基準,即量子基準。量子基準的穩定性和統一性為現代計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